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是数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下面我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P51例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己发现并 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 10×4= 5×4=
4、组织小组交流
[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 说说 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发散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
4、P51 做一做第1题 完成后指名汇报
5、P51 做一做第2题 完成三十八亿 3 0080 0000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 方法 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探索出了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后好要多进行巩固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在我的下,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1、对中生的指导不足。由于本课例的例题较为容易,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直接406÷60 285÷40 111÷20算出,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的学生形成了一个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对思维慢一些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使他会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解题速度。
2、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带有鼓励性。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一点给学生鼓励,多一点给学生信心,那么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了
另外想说的是扩大与缩小的那个问题,我试过,但学生不太理解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如果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是不会计算的,因为学生只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而不会计算有关分数的乘法,所以我在这节可选用了扩大几倍和缩小几倍。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的人还看:
1.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案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页。
【教材、学情分析】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PPT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
12×6= 25×3= 180×4= 15×6= 180-45= 60÷4= 36×2= 29×2= 17×5= 96÷6=
【设计意图】:口算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在课前进行口算的热身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运用课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画五角星吗?
(课件出示)
一个标准的五角星以及五角星的两个基本数学特征:
①五条线段长度相等;
②每个顶角都是36度……
现在你觉得可以怎样画出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如果会画36度的角,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板书:画角)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画标准的五角星进行新课的导入。我根据五角星的两个数学特征,每条边长度相等、每个顶角都是36度,学生画36度角,进一步探讨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探究画角方法。
1、摆角。
请同学们用小棒在纸上摆一个大约36度的角。
估计得接不接近呢?你准备怎样检验?(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出的36度角)
(三角板、量角器等)
看来要画一个准确度数的角是不能光用目测的,还要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2、尝试画角。
照着你所摆的36度角的样子,用工具试着画出36度的角。
3、交流是怎样画的角。
(借助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尝试画60度、105度的角。
(多媒体出示画角的过程。)
5、怎样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生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画准角的前提是脑海中有角的大致样子,因此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计角、辨别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效果。使用实物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作过程,直观、形象、准确、方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巩固练习。
1、用纸折角(90度、45度、135度等。)
折好后,问学生:你还能折出多少度数的角?
2、(多媒体展示)拼角:用三角板拼一拼,说一说,都能拼出哪些特殊度数的角,分别是怎样拼成的。
五、作业:
用今天所学的画角方法,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画标准的五角星,可谓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总评与反思】:
本节课有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尤其是课上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教学目标:
1.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
2.在辨析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平行与垂直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理解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辨析的过程中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
题纸、三角板、小棒、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一)对一条线的相关知识的回顾。
1.出示,回顾旧知。
(1)出示(线段)。
问题:这是(线段)。谁还记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2)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成为射线。
问题:现在呢?(射线),它有什么特点?
作: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再延长线段的另一端。
问题::它也是(射线)
(3)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同时延长线段的两端,成为直线。
问题:这是(直线)它的特点是什么来着?(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测量。)
2.归纳:在这幅图上,你都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线?来给大家说一说,指一指。
看来,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揭示课题: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有关一条直线的知识。如果在这个屏幕上画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将旧知进行了复习,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新知。】
二、借助分类、学生辨析,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自主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请大家想像一下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画在纸上,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先摆一摆,再画下来。每张纸上只画出一种,画大点让大家都看得见。你能想出几种就摆几种,就画几种。开始!
2.学生动手作,教师巡视,搜集资源。
:(1)这是同学们的想法,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吗?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种情况标上序号。(标号)
(2)我们一起来看看,既然都是直线,又知道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咱们给这些直线延长延长,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学生来延长)(换一种颜色,让学生延长)
(二)集体研讨,辨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学生分类,辨析。
问题:这么多种情况,我们怎么研究呢?(先分类)
①相交与不相交
②学生分类,建立相交、不相交的概念,并板书。
(板书: 不相交 相交)
2.借助辨析,建立相关概念。
(1)建立平行的概念。
问题:
①师:我们先来看两条直线的这种位置关系,有人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叫什么吗?在生活中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不相交
②数学中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
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平行线的概念)
提问:跟我们说的意思不多吧?刚才咱们说的和书中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同一平面),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吗?为什么?(都在这张纸上)这两条直线呢?(黑板上画出一组),能再说说什么是平行吗?
④建立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a与b平行,可以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2)建立垂直的概念。
问题:
①这种情况我们称它为不相交,也就是平行,那你们说这种情况呢?对,相交。
提问:在这种相交的情况下,哪个最特殊?特殊在哪儿?
②建立垂直的概念。
A.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垂直?
B. 看书上的叙述。
C. 学习垂直的表示方法。
③建立相交不垂直的概念
那这(三)亿以上数的写法种呢?相交了,但不垂直,形成了两组对顶角,每组的对顶角是相等的。追问:那垂直呢?相交之后也形成了两组对顶角,它特殊在每组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都是90°其实只要是相交就会形成对顶角,这些知识我们到了中学还会继续学习。
④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ppt)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行与垂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作业和课本中也能找到平行和垂直呢?)
⑤重合的处理:
预设:A.如果学生画图的时候出现了“重合”
问题:这个同学画出的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都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请画出图的同学介绍)演示:重合的过程 (两条直线有无数个交点)
B.如何学生没有在画图中出现,教师给图理解“重合”。
(3)小结:看来,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会有重合。对于重合的两条直线,我们到了中学之后还会对这样的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辨析,得到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进行了分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同的练习中巩固新知。
1、出示平面图形和组合图形。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在生活中看到了平行与垂直的例子,那如果是一个平面图形的呢?你还能找到平行或者是垂直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要求:指出下面图形中的一组垂直与平行。(学生边指边说)
(1)平面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
追问:第五个,有互相垂直的两条边吗?
过渡语:你们真了不起!也能在平面图形中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那如果是一个组合图形呢?还行吗?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在组合图形中寻找平行与垂直。
看来,要想验证是不是垂直,三角板帮了我们大忙,真是数学学习的好帮手。
2.深入研究平行与垂直的传递性。
(1) 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过渡语:我们看了,也找了,那如果让你们动手摆一摆呢?行吗?来,小组合作,请你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开始!
:①哪组把你们摆的拿上来给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②还有一个呢?先想象一下,猜猜看!然后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
③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吧!你们先猜的是什么?摆完之后呢?跟你们大家的想法一样吗?
小结:看来,数学知识有的时候不能单凭猜测,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才能知道是否正确!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后我们还会应用这些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 相交 重合
平行“∥” (对顶角)
垂直 不垂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2《笔算乘法》
2.集体研讨。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大约有多少千米?
2、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说说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二、练习
1、出示第2题:我国发射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59=6726(分钟)
114
×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114和 × 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
×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 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对教师而言教案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你是否也无从下笔?不会写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范文,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作业:练习十三8-11题。
教学反思: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写出解题算式,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2、比较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1、2、3、4
2、学生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 5-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第5、6、7、9题。
生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58例4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第3题。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62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
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第1题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第2-4题
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第5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
P62第6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线的认识》教案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教学目标:
2、培养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高速公路等。
(三) 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 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亿以内数的认识》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亿以内数的认识》
请大家两人一组,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可以把序号写在题纸的背面,一会儿咱们一起来讨论,开始!大数的认识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使用数位顺序表的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器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出示人口数据)
同学们认识这些大数吗?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出示例1:人口有19612368人,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作,认识计数单位。
⑴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⑵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9612368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2、填空:
①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
按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数位是一级。是个级,表示多少;是万级,表示多少
③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就不同。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二页。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千万位……
数级:个级、万级、亿级……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例2、例3,教科书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空白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的数
3495 7500 5002 4080
2、说说万以内数读数方法?
①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② 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多少零都不读。
3. 数的组成
8030 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探究新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第二页)
(2)再呈现24960000
①让学生试读。
②比较2496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24960000的读法。
③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0,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④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⑤练习读一读
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3080000。
导观察3080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随学生叙述板书,三百零八万。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405000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生同读。
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的读法学生品读。(板书:四千零五十万)
自主学习例3.
3、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拓展
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一做第2题。
3、做一做第3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
四、作业
完成数学练习册第3、4页,练习一第1、9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308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一个“零”。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写法,例4(教材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3、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分析、判断及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写有数位顺序的稿纸。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对照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并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读出万以内的数并总结方法。
二十八 二百零八 二千零八
归纳: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万以内的数你会写了,那比万大的数你会写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学习迁移
1.学习例4:
出示情景图,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1)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2)看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几位数。
学生尝试写数,集体交流写法: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自主写数
(1)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先读数后写数。
(3)思考写数过程,交流、讨论、检验。
(4)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或教师讲解。
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第4题。
2、教材第7页“做一做”
学生完成,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记不住?
五、作业
练习一第5、8、11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写作:230184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20400700
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第四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90000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50000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000000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40050“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200800这个数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三万 五千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3、练习一中的第9题。
要求:(1)先读一读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接?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完成
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
明确有几级——分级画线——填上数字
(2)一千零二十五万零六百
步骤同上。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练习一中的第11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请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练习。
(3)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中的第4、7、8、13、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3、4、5页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练习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位
……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① 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一个“零”。
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第五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大小比较(教材第11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其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比较大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暑期间你去了哪里旅游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大家都知道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因此吸引了各国游客的到来,我们来看看各国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并比较他们的大小。(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2)分小组任意选取位数相同和不同的两组人数进行比较。
(3)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和检验。
(4)归纳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同桌合作,强化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中随意选取两个,比较他们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2、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问: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将这6个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
(3)概括比较方法。
先分类——七位数的相比较——六位数的相比较
(4)三个七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数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第1题,完成后集体评议。
第2题,同桌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自主设计的题目。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纳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2、三个或多个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的数。
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第六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改写(课本第12——13页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近似数的判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知识铺垫
有一则是这样写的: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
有的同学一见大数就有一种感觉,认为比较麻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这样读、写起来就方便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本领。(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改写)
二、探究新知
1、我们人体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这些细胞有一样特别不正常,那么你就会感觉到不舒服。我们的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那一小滴血液中就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10000个白细胞。
刚才我们在谈话中提到的这两个数都比较大,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比较麻烦,如果把记数单位“一”改成“万”,这样就方便了。
板书:5000000个=500万个 10000个=1万个
2、学习改写
观察数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
改写整万数时:
(1)画分级线。
(2)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
说明:改写后,只是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万”,而数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改变前后是用等号连接的。
3、及时尝试。教材第12页的“做一做”。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完成。
集体订正,叙述改写过程。
4、学习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1)讲述例7内容。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都是非整万的数。)
(2)讲述“四舍五入”法、近似数。
(3)板书:求12756、1389000的近似数。
12756的近似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
②看万位右边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0000=1万
1389000的近似数
①让学生尝试改写。
②集体交流改写步骤方法。
5、及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1328543120900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数可以求出不同的近似数?
教材第15页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第6、7页。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改写
改写整万数:
(1)画分级线。
(2)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
求近似数的方法:
先按照要求分级
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位,也就是万位后面的千位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舍去,等于或大于5向万位进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课时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在剪裁的过程中,你发现哪几个图形在剪裁的方法上与长方形有共同之处?同样是四边形为什么任意四边形的裁剪方法不同?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练习二的第1、5题。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案三篇
教案【 #教案# 导语】《一亿有多大》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后的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6100000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一)确定主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汇报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克
100000000÷100=1000000
2×1000000=2000000(克)=2000千克=2吨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13×11=143(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1)100000000÷60≈1666667(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多媒体演示):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尊敬的陛下,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陛下,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你们猜猜看,第28格大约有多少米粒呢?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棋盘格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单位:粒) 1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1024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131072 262124
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524288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 16777216 33554432 67108864 134217728 ?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一(几)包大米、可以堆满一(几)个教室、可以装一(几)卡车、1万千克……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 ,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 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2、 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教师板书
3、 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66.449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 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 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跳动的次数。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五、小结归纳
1、现在在你心目中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 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
教学反思 :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同启发,共同进步。
篇三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
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
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课后随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一份好的教案胜过好的物资。小学四年级期中试题。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 上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 方法 ,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 经验 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教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 说说 你的想法。
三、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教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2、P60的“做一做”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案范文3篇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优质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优质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精选教案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题库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 做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例子2020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教师让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四、作业:页5----8 9”“8”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一: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的。
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二: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1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题 口算除法(例1)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
练一练:
80÷48= 90÷30= 83÷20≈ 80÷19≈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列式: 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
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
2、书后:(P80 1、2、3、4、5)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个人修改
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反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思:
课题 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30 )9 2
9 0
2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140÷30=4……20
4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20)140 50)280 80)565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83页1、2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课题 笔算除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2、笔算
310÷50 170÷30 643÷8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
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
3)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个人修改
教后反思:
课题 笔算除法(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20 84÷40
198÷20 215÷30
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64÷21 68÷34 92÷23
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
539) 196
195
1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 2、3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P86 4、5、6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个人修改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课题 笔算除法(例3)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4 :
140÷26=5……10
526)140
130
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
15×( )< 65 25×( )<124
25×( )< 95 15×( )<124
26×( )<150 16×( )<100
2、计算: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86页2、3、4
强调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课题 笔算除法(例4)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1、出示例5: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576÷18=32
32
18)576
54
36
36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4总结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笔算第页6
五、作业:P92 9、10
例5:
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 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
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576÷18=32
32
18)576
54
36
36
个人修改
强调:
(1)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
(2)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余数大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后反思:
课题 笔算除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70
3)( )=20……19,除数最小是(
4)322÷40的商写在(
5)475与195的里有( 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两位数
)25÷38 ( )76÷27
)96÷82 ( )04÷64
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出示例题: 4214÷43=98
98
43)4214
387
344
344
2、介绍方法:被除数的头是4,除数的也是4,商不是9,则是8。
3、练习:4455÷45 2136÷24
五、总结
在掌握基本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灵活试商的方法。
六、作业:
自己自主练习几题体会试商方法 个人修改
教后反思:
课题 商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四、巩固练习
1、书P94 1 (填空)
2、书P94 2 (填空)
3、书P94 3、4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整理:
1、本节课他们表示的意思是()对“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50=
450÷90= 630÷70= 400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折半估商“5”
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7---98页1、5、6
教后反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