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怎样借自然之秋来抒发自己人生之秋的感慨的秋声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讲解_秋声赋原文朗读
秋声赋讲解_秋声赋原文朗读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人生,这是“无声之秋”;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说课稿
《秋声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秋声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以气为主”版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后人无数共鸣。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情感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散文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 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 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 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 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1〉诵读感悟法
文言文教学贵在多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经典散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登高》等诗词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
意象 意境 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
1、 复习引入:
① 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
、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 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文、质、哲 “三角”文章学习法。
解析“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 对“文”进行研讨:
① 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 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 对“质”进行研讨:
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 对“哲” 进行研讨:
① 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② 师进行理论,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
6、 初试锋芒:
① 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② 学生思考,发言谈谈自己的构思。
7、 作业布置:
① 布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② 从美学角度思考 “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
《秋声赋》课时说课稿
近日参加一次说课活动,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分到《秋声赋》这一课,四十五分钟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笔者想到,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尽快的运用到生产中去,才能发挥其价值。那么科学方面的理论呢,是不是也要尽快的`进入到实践中去?由此进一步设想: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思想)领域,它的实践(生产)线应该就是培养青年人的成长的校园吧。基于此种“幻想”,在课堂设计中,笔者力图引入学科的前沿理论到中学(主要是高中)的课堂中来。以下是经回忆整理的材料,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比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传统文化的薰陶。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绝不能曲解,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
另外,在具体学习《秋声赋》时,我还会把专题的“经世济民”版块与此文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如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
2、 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欧阳修;
教学重点:
同目标1、3。
教学难点: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
教法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本课在诵读的基础上,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
一、 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
二、 诵读
1、范读,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否则由老师范读)
2、学生读,扫清字词障碍
3、师生边读边议,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在此环节,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
三、 问题设计
1、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
[对问题一的讨论,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起始,为了活跃气氛,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对问题二,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属发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课外作业]
四、 小结
本部分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的学习,其精粹内容,对文化的传承,以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讨论,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基础,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
五、 作业
在熟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翻译全文。
(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
说课感言:
一、本课的创新之处:
1、引入20世纪西方文论中对文本解读“向内转”与“向外转” 概念,本课的设计,采用“文章――作者――文章”的模式。即先讲文章,从中“发现”作者,然后教师补充,进一步了解作者,对作者的熟悉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
2、引入叙述学中的“当下作者”的概念。我们传统的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故尔在课文学习中多采用先介绍作者,再学习文章的模式。先读文章,可是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实对作者的介绍,不但不能帮助对文章的解读,反而会让人迷惑不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内容上非常矛盾的东西呢?而“当下作者”的概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写作文章时的“作者”,不等于就是生活中的作者。事实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可能和作者的主流思想根本不同,甚至恰恰相反。在阅读《秋声赋》时就要注意欧阳修当时的人生遭遇、生活处境和思想状态,而不能以其一生的经历,用“知人论世”四个字来理解写作《秋声赋》时的欧阳修。
二、本课的不足:
1、备课时间仓促,又不能查阅任何资料。故而本课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只是一个框架。这样粗糙的东西,要想拿到课堂上去讲,老师至少还要阅读一下有关欧阳修的评传。
2、老师在试图直接把学科研究中的理论直接引入到中学课堂上,这样的方式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还有待于尝试,本次设想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上说,“创新”也恰恰带来了“不足”:在上课时会不会也再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情况呢?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 文】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 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赏析】
欧阳修的《秋声赋》写于嘉?四年(1059),其时,作者在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内心十分痛苦。《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作者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秋声赋体现赋的哪些特点具体到秋声赋的内容也可
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佳作赏析】秋色赋
清晨,淅淅沥沥的秋雨勤劳的洗刷着大地,和风伴细雨,吹散了一夏天的燥气,推开窗,初秋的凉意直入心脾,深深、贪婪的呼吸,褒奖自己这一夏的努力。在我国,自古便有“伤春悲秋”的情愫,“自古逢秋悲寂寥”说的是秋之悲凉,但在作家峻青的笔下,秋,还有另外一种模样。
秋色赋(节选)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
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澄澄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大大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黯然黑者为星星“的悲愁情绪。
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泽。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峻青的这篇《秋色赋》,一反逢秋悲思之情,极言秋色之美,以为“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在他眼中,秋天是迷人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他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对于秋色美丽的描写:秋天的大海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天的柿林,红红火火,比那江枫毫不逊色;秋天的硕果更是饱经风霜后大自然对耕耘者的谢礼…..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抒情的散文,文中有三句抒情句子不容忽视,句“多么可爱的秋色啊!”第二句“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第三句“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这些有着浓重抒彩的感叹句,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般的作用。作者把这三句话成段,并用这些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层层递进,一步步加深主题,再以“我爱秋天”等三句话作结,言简意赅,耐人回味。
再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及欧阳修的名作《秋声赋》,前后呼应,有力地反衬了今天秋色的美丽,文章也因此增添了一分历史的纵深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