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二十四节气历史 二十四节气历史价值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历史 二十四节气历史价值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二十四节气作为我们传承许久的农事天时指导学说,它的来历和含义都含有丰富的历史传承气息,对农事帮助巨大,下面分享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1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历史上的主要、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劳动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二个节气,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
6、谷雨: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芒种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二十四节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农耕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比如,从现在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宋英杰认为,尽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二十四节影响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结合当时的气候及农业种植条件,与时俱进地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近现代以来,农民也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节气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
从历史上看,二十四节气早就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有的地方虽然季节变换不明显,但那里的依然在传承、弘扬着二十四节气及其附着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价值。
21世纪的今天,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节气对我们的制约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但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仍然发挥着基础指导作用,依然是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参考。毕竟,农业生产以利用自然为前提,而2000多年来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自然条件上基本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在全国的不少地方还有留存,不少农谚和俗语,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白露天,带鱼满船尖”“过了白露节,夜寒白昼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至今还广泛地指导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就是生动的例证。
早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经被朝鲜、日本等其他接受,结合其实际情况与民族文化后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农历,遵循“二十四节气”作息,并随着中原朝廷改换历书,曾经先后使用《元嘉历》、《麟德历》、《大衍历》、《五纪历》和《宣明历》。之后,日本开始使用更适用于本土、并且由编写的《贞享历》、《天保历》等。按照“二十四节气”所定的日本本土节日叫做“杂节”,由于“二十四节气”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转所定的,因此仍旧按照传统算法依照节气定日期。例如:日本杂节中的“节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个星期等等。在当代日本,春分日还被定为公共日。
当地时间2015年2月2日,韩国首尔,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还剩两天,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在韩国传统建筑梧村宅大门上贴出立春对联。
越南的传统历法是大部分基于传统历法编写的阴阳历。早在1324年,越南引进了元代的《授时历》,先后经过6次重要的`修改之后形成了越南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谚语
1、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2、立秋二十八,百草结疙瘩。
3、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4、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5、小雪无云大旱。
6、立春晴,雨水匀。
7、秋分有雨来年丰。
8、天上鲤鱼斑,地下晒谷不用翻。
9、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10、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11、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12、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13、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14、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15、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16、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17、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18、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19、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20、立冬补冬,补嘴空。
21、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22、寒露脚不露。
23、雾吃霜,风大狂。
24、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25、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26、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27、小寒寒,惊蛰暖。
28、红云夹黄云,定有冰雹跟。
29、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30、7989沿河看柳。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2
二十四节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3
小学语文常考的二十四节气知识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
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
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
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
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
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
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
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
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
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
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
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
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
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
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
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春分)
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
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清明)
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
26、播种的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
27、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
28、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
29、前后,种瓜点豆。(谷雨)
30、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31、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
32、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33、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
34、芍被称为“五月花神”,芍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
35、“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
36、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
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
38、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
40、哪个节气时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因为小麦成熟了,而谷黍类要播种了,忙收又忙种)
41、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季节?(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2、合欢树开花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3、螳螂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螳螂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4、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
45、“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历史
二十四个节气的历史: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订立的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24节气的由来和历史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
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
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
气候类型: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24节气的由来和历史
24节气的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劳动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详细解释如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历法和时令文化体系,起源于古代农业生产和物候现象的观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在农历中,一年被分为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到黄经指定度数时刻,来划分一年四季、八节气的,对农事生产、人们生活有着指导意义,也是一种民俗文化。我国古代的《周礼》、《韩非子》等著作中,已经有了有关节令的记载。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逐渐被确立。到了唐代,二十四节气的确切光点被地定为360度,这样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时期。早在公元前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我国农民已经开始普遍观测天象,根据太阳、月亮和星辰的位置、运动和亮度等有规律的变化,确定了农业生产的时令,并委派专门负责记录的官员,记录下每年的时令信息。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一些宫廷和学者对时令信息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并正式制定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节令的农业生产历法。这种历法在随后的两千多年中广泛流传,并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