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身上的钩虫传染到人身体上有什么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多在稻谷成熟收割季节发生,所以,在南方一些地区,也称为“打谷黄”。这种疾病主要在南方多见,北方地区在夏秋季节或洪水过后,也会发生暴发流行。
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钩体病的发病机制
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钩体病的发病机制
钩体病是由一种称为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微生物引起的。螺旋体和细菌、原虫、一样,只有在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得见。
钩体病是一种人和畜类共患的传染病。钩体经常生活在鼠类或猪、狗的身体内。这些动物被感染后,钩体就在动物的肾中长期生长繁殖,并且随尿不断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通常在过后,大水淹没了猪圈,粪尿横溢,随大水流动,所以,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引起该病的流行。健康人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环境,或者食物被染病的动物尿污染,钩体就会经过破损的皮肤、粘膜或口侵入人体而致病。
感染钩体后,要有十几天的潜伏期。它们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使病人出现败血症。病人的病情有轻也有重。有的病人像患了感冒一样轻微,有的病人则会出现的病症。
“寒热、酸痛、身软”3种症状和“红眼、腿痛、淋巴结肿大”3个体征,是钩体病的特征。病人起病急骤,发热、畏寒,少数病人有寒战出现,体温迅速升高到38——41摄氏度,全身乏力不适、头痛、全身酸痛,特别是小腿肚子疼痛和触痛更为明显。“红眼”是病人的明显体征,眼睛里布满血丝,结膜充血发红。病人的第三个明显体征是表浅淋巴结肿大,并且有触痛,尤其是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病人的症状并不完全一样,前面介绍的是较轻的流感伤寒型。重病人还有出血表现,如胃肠道出血、肺出血等。有的病人属于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炎型等,病情都非常危重。
患病后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地治疗,不要将病人长途转运外地医院。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加强营养。常用物有青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轻型、中型病人庆大霉素或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重症病人青霉素。
在流行地区,为了提高人群的免疫能力,要进行预防接种。“钩体多价菌苗”要在接种1个月后才能产生免疫力,所以,预防接种应在流行前1个月进行,例如,在4——5月份接种,并且要每年接种1次。该菌苗采取皮射方法,注射两次,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为7——10天。一次注射效果并不显著,注射两次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这个,得看情况来,我觉得与狗保持一定的距离,蛔虫在肠子里,有的好像贴近人的,它们下的卵会被风吹在任何地方,特别是在上完厕所后,一定要洗手,要不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会吃到肚中靠你肠子里的营养生长繁育,特别是在夏天,看见特殊的苍蝇千万远离,这有可能是食肉蝇,很容易在你皮肤上产卵,这些卵在你皮肤里长大,你刚始不会轻易察觉,等卵长大了,卵的位置就变成了肿起来的大豆子,你一用手挤,就把活生生的蛆挤了出来,所以有的狗身上都长蛆,一定要小心。
外科学指导: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为田间野鼠中的黑线姬鼠和家畜中的猪与犬。
(1)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为优势鼠种,带菌率高,带菌期长。
排出有钩体的尿于稻田中,农民收割水稻时易受其感染。该鼠带的钩体主要为黄疸出血群,
致病力高,毒力强;其次为波摩那群与犬群。
(2)猪:猪分布广泛,数量多,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污染面宽,农民接触机会多。在猪圈受到暴雨冲流或洪水淹没时,可引起雨水型或洪水型流行。猪带的钩体主要为波摩那群,它的毒力较弱,其临床表现多较轻;其次为犬群与黄疸出血群。
(3)犬: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活动面广,污染面宽,也是雨水型和洪水型的重要传染源。它带的犬型钩体的毒力较低,所致钩体病多较轻。
(4)病人:排菌率低,带菌者少,人尿为酸性,不适宜钩体生存,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2.传播途径 对人主要是间接接触传染。带钩体动物将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人接触这些污染物而受感染。侵入途径是通过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其次为粘膜。接触疫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消化道或其他方式接触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工作者、青壮年等因暴露机会较多而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但对不同型钩体仍然易感。
4.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本病分布甚广,以热带、亚热带为最多。我国已发现26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东面沿海和各省、市、自治区较为。仅西北地区未发现本病流行。
2).季节分布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秋收水稻,暴雨洪水泛滥后多发。
3).农民、渔民、屠宰工被感染机会多。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最,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最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蛀类主要是排尿污染水源。
钩体病的诊断依据。
①流行病学资料:钩体病流行季节中在发病前2周内有接触钩体疫水史;②临床表现:钩体败血症发热中毒症状及特殊的器官损害表现;③血清学检查:钩体显凝试验1_400以上或早期及恢复期成分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
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发,而以7~9月间最多发。地面积水是促成流行的主要条件。
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猪。
主要传播途径有:通过水浸泡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和眼、鼻黏膜是最主要的入侵途径;经口腔、咽喉和肠道黏膜进入体内;通过动物间相互咬伤或吸血昆虫的叮咬而进入血液;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而造成水平与垂直传播。
本条内容来源于:农业出版社《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