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祥是什么意思
王承祥是什么意思?是人起的名字。如
2022年高被引科学家榜单_2021高被引科学家
2022年高被引科学家榜单_2021高被引科学家
一、王承祥(东学、博导)
王承祥,男,博士,东学首席、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和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博导、东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IEEE Fellow、IET Fellow、通信学会会士、2017-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IEEE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执行编委会成员(Executive EditorialCommittee Member)、IEEE通信学会2019-2020年度杰出讲师(IEEE ComSoc Distinguished Lecturer)、2020年“十佳电子学会科技工作者” 、江苏省双创团队领才、江苏省双创人才、2020年“AI 2000全球影响力学者提名奖”(AI 2000 MostInfluential Scholar Award Honorable Mention)获得者。王承祥于1997年和2000年在山东大学分别获得电子与信息系统学士和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于 2004年在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获得通信博士学位。2022年1月,被评为“2021年度江苏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学业于1997年和2000年在山东大学分别获得电子与信息系统学士和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于2004年在丹麦奥尔堡大学获得通信博士学
二、王承祥(食品厂厂长王承祥) - 百度百科
王承祥,男,现任浏阳市炒王食品厂厂长。 王承祥:男、现任浏阳市炒王食品厂厂长,家住三口乡白路村路边组,也就是现在的“炒王食品厂”内。 一提起香喷喷...
王承祥,男,博士,东学首席、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和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博导[1]、东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10]、欧洲科学院院士[2][3][4]、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1]、IEEE Fellow[5]、IET Fellow、通信学会会士[1]、2017-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IEEE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执行编委会成员(Executive EditorialCommittee Member)[1][6]、IEEE通信学会2019-2020年度杰出讲师(IEEE ComSoc Distinguished Lecturer)[1][6]、2020年“十佳电子学会科技工作者” [7]、江苏省双创团队领才、江苏省双创人才[1][6]、2020年“AI 2000全球影响力学者提名奖”(AI 2000 MostInfluential Scholar Award Honorable Mention)获得者[8]。王承祥于1997年和2000年在山东大学分别获得电子与信息系统学士和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于 2004年在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获得通信博士学位。
2022年1月,被评为“2021年度江苏留学回国先进个人”
王承祥,男,博士,东学首席、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和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博导、东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IEEE Fellow、IET Fellow、通信学会会士、2017-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IEEE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执行编委会成员(Executive EditorialCommittee Member)、IEEE通信学会2019-2020年度杰出讲师(IEEE ComSoc Distinguished Lecturer)、2020年“十佳电子学会科技工作者” 、江苏省双创团队领才、江苏省双创人才、2020年“AI 2000全球影响力学者提名奖”(AI 2000 MostInfluential Scholar Award Honorable Mention)获得者。
王承祥,男,1975年5月出生于山东高密,毕业于丹麦奥尔堡大学,博士,东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博导。
没有特殊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名,感觉很吉祥,承有传承的寓意,祥是吉祥
2022年3月的12项最酷的科学发现有哪些?
据SlashGear,每天,在不停地转动,围绕着我们的母星运行,并根据运动定律缓慢地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动。这些规律并不总是为人所知。事实上,在人类实验的大中,它们几乎是突发。这就是科学的好处,它有不可思议的能力来照亮和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
当我们大多数人在进行日常生活的时候,科学家们继续进行着发现新知识、作出新发现和开拓新领域的工作。每天,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和现场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在逐步消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知识“真空”。
我们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每一个发现、进步或发明,更不用说一个月了,但这不应该阻止我们去尝试。当科学被理解或至少被欣赏时,它就处于状态。为此,SlashGear盘点了2022年3月的12项最酷的科学发现。
巨石阵是一个阳历吗?
几个世纪以来,巨石阵一直是神秘和敬畏的来源,对于它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它的用途,一直有各种解释。现在,根据最近的一项分析,研究人员可能终于有了一个。
伯恩茅斯大学的考古学家Timothy Darvill认为,巨石阵是作为一个阳历来运作的,其结构的一部分对应着天或周。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古代日历的结构与我们今天可能认识到的略有不同。每块石头代表一个月中的一天,并被分成三个星期,每个星期由十天组成。这种简单的设置对日常很有效,但他们不得不做一些调整,以便与太阳的运动保持一致。
他们加入了一个只有五天的短暂的额外“月份”,以及每四年一天的石头,以考虑到闰年。其结果是,每年的冬至和夏至都是由同一对石头组成的。这将为新石器时代的欧洲人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框架,以纠正一年中对日子的任何错误。
水下机器人发现揭示了一艘有百年 历史 的沉船
15年,“耐力号”(Endurance)在进行穿越南极洲的探险时,消失在威德尔海的漆黑深处。幸运的是,共28名船员在这次沉没中幸存。尽管知道这艘船大约在哪里沉没,但100多年来它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现在。
寻找这艘船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挑战,部分原因是南极水域的条件并不理想。海冰覆盖了寒冷的海水的大部分,使探险家无法使用常规的调查方法。看来,找到沉没的"耐力号"残骸必须等待技术来完成这项任务。
被称为“耐力号22”(Endurance22)的打捞探险队的船员们乘坐S.A. Agulhass II号船前往他们认为可能找到该船的位置。一旦到了那里,他们就部署了名为Sabertooths的自主水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使用激光扫描仪和声纳以及照相机在海底进行搜索,以记录他们可能发现的任何东西。他们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
在发现沉船后,Saberttoths使用他们的扫描仪器建立了该船和附近残骸的三维模型。
Artemis距离其首次发射越来越近
阿波罗任务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表面,标志着人类太空飞行的最时代。2022年12月将是人类一次在另一个世界上行走的50年,美国宇航局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回归。
Artemis任务,因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的孪生姐妹而得名,最初在2024年之前让宇航员重返月球表面,尽管该时间表后来被延长。尽管如此,该仍在向前推进,次任务已近在眼前。
Artemis I是一项非载人的测试任务,将通过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SLS)把猎户座飞船送上太空并展开绕月飞行。整个任务将持续四到六周,然后飞船返回地球。NASA的主要目标是测试发射系统和航天器,并确保安全再入和溅射。这次发射定于2022年年中的某个时间。
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任务,NASA发布了一个时长一分钟的预告片,承诺Artemis任务将很快发射。2022年3月17日,NASA兑现了这一承诺。安装在Crawler-Transporter 2(CT-2)上的SLS缓慢前进--以每小时不到一英里的速度--从航天器装配大楼到肯尼迪航天中心39B发射台的发射位置。
水星的表面覆盖着“钻石”尘埃
水星曾经是一个更加“狂暴”的地方。它的环境仍然不理想,在其白天和夜晚之间遭受极端的温度变化。虽然它不适合居住,但它可能值得人们去寻宝。
正如Kevin Cannon在第53届月球和行星科学会议上解释的那样,最近对水星表面和过去40亿年的撞击相互作用的模拟显示,这个星球的表面可能有微观的钻石。
在水星形成的早期,它被覆盖在一个全球岩浆海洋中。石墨在岩浆中形成,并最终上升到表面,形成了一个估计有数百米厚的浮动石墨外壳。太阳系形成后的头十亿年里,小行星撞击频频发生,每一次撞击都可能将石墨瞬间转化为钻石。
与地球上的钻石不同,这些钻石不会是我们习惯于在珠宝中看到的那种大而透明的宝石。相反,微小的钻石尘埃会散落在表面。未来对该行星的任务可能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表面成分的信息,但是如果这些估计结果是正确的,水星可能拥有比地球大16倍的钻石囤积。
撞击前两小时发现小行星
2022年3月11日,有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幸运的是,它并不是像电影情节中的那种毁灭我们星球的天体。这颗被称为2020 EB5的小行星的直径只有大约6.5英尺,在格陵兰岛海岸的大气层中烧毁。
2020 EB5标志着天文学家第五次在撞击地球之前探测到了一个撞击体。这种大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并不罕见,而且它们经常与我们的星球“擦肩而过”。它们的小尺寸使得它们极难被提前探测到,这是因为搜索区域在每个方向上都是无限延伸的,而且它们相对来说很微弱。
蠕虫能嗅出癌症
检测像癌症这样的疾病对于良好的预后往往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癌症,如果能早期发现,其生存率会大幅提高,因此医生和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好的筛查方法。诊断师的工具的最新成员是一小块装满蠕虫的塑料。具体来说,就是线虫C. elegans。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疗技术、测试和治疗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进。线虫是相对简单的生物,简单到它们是各种研究中的模型生物,但它们有一种先进的嗅觉,它们用它来导航世界。这种嗅觉显然是为了嗅出某些类型的癌症而进行的微调。
与韩国研究基金会合作的研究人员将蠕虫用于检测培养的肺癌细胞。他们的设备,他们称之为 “芯片上的蠕虫”,由一小块长方形的弹性体组成,其内部被雕刻出一个腔。蠕虫被放置在中间,可以选择沿着两条路径中的一条前进。一端是 健康 细胞,另一端是癌细胞。研究人员发现,蠕虫在大约70%的时间里成功地向着癌变样本移动。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是“芯片上的蠕虫”可以在未来提供快速和准确的初步诊断。
系外行星研究达到一个重要里程碑
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是天文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事实上,颗被证实的系外行星是在1992年才被发现的。尽管系外行星的发现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该领域已迅速发展。
像哈勃、TRAPPIST以及最近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这样的望远镜,使人类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地窥视我们的宇宙和更久远的时间。有了坚实的工具和不断改进的探测方法和实践,被确认的系外行星的数量稳步攀升,以至于行星不再被单独加入登记册,而是分批加入。
2022年3月21日,NASA收到最新一批确认的行星。确认通常需要多次观测,以确保它们不是一个异常现象或实验错误。这批行星包括总共65个新的世界,足以使整个系外行星的数量超过5000个。
迄今为止,在科学家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热木星,即在靠近母星的地方运行的气态巨行星。不过,这似乎是我们观测技术的结果,并不一定代表最常见的行星类型。科学家们还发现了所谓的“超级地球”和“迷你海王星”,以及其他奇特的行星类型。按照目前的速度,人类有望在不知不觉中达到10000颗行星的大关。
月球可以探测到引力波
引力波最早是由爱因斯坦设的,作为他的广义相对论的一部分,但直到2015年才被观测到。像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这样的仪器使用激光来探测来自激烈的宇宙的引力波,比如两个黑洞的碰撞。
干涉仪的工作原理是将两台激光器相互垂直运行,并测量光波在其路径上来回反弹时的干涉模式。在一般情况下,该模式保持不变,但仪器两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会导致波纹的波动,这些都可以被检测到。
扰乱模式的一种方法是对机器进行物理干扰,但这并不能告诉我们关于宇宙性质的多少。另一种改变距离的方法是真正地拉伸或挤压时空,这就是引力波在仪器上传播时发生的情况。
像LIGO这样的工具,尽管它们可能很先进,但它们能够探测到的频率是有限的,这就是月球的作用。正如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所解释的那样,科学家们建议通过将激光从阿波罗宇航员留在月球表面的镜子上反弹,将月球-地球系统变成一个巨大的干涉仪。
即使是月球轨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微小变化,也可能揭示出宇宙开始时留下的微小引力波的存在。
ALS患者使用计算机大脑界面“说话”
科学家们最近使用一个计算机-大脑接口,使一个因疾病而失去所有肌肉控制能力的未透露姓名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恢复了限度的交流。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一些设备,旨在利用病人剩余的精神或身体能力,并将其转化为交流,为失去自己的人恢复声音。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本人患有ALS,他保留了稍微移动脸颊肌肉的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来纵计算机,构建句子甚至写书。然而,许多ALS患者没有保留任何肌肉运动,因此科学家需要想出另一种解决方案。
根据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电极阵列被植入患者的大脑中,系统被训练为识别附近神经的活动。病人通过激活这些神经来纵一台电脑,据说是通过尝试移动他的眼睛,以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并费力地拼出句子。
这个过程很慢,每分钟只有一个字符,但他能够提出简单的要求,并表达对家人的感情。在这些界面广泛使用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能够再次告诉你的家人你爱他们是一个明确的胜利。
今天的宇航员物就是明天的火星燃料
将任何东西送入太空既是技术上的挑战,也是非常昂贵的。即使有最近的进步,如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助推器,每送出一公斤都要花费数千美元。
这就是前往空间站的宇航员不会携带大量的水的原因。空间站的设计是为了回收几乎所有的水,对其进行过滤,并重新使用。这就是空间机构在人类太空 探索 的下一个阶段所采取的心态。一个火星任务可能持续大约两年的时间,而必须提前携带的每一公斤水或燃料都会使它更难完成。
为此,欧空局(ESA)正在与技术公司Tekniker合作,开发一种新型反应器,将宇航员的物变成燃料。该系统将从火星大气中收集二氧化碳,并将其与宇航员的尿液结合起来,产生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
最重要的是,该系统还将净化水,并将其返还给宇航员,因此未来的太空人在生物投资上获得了双倍的回报。任何前往红色星球的乘员都将需要更少的水,他们将得到一些额外的燃料。
灾难性滚动的危险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一种个人感觉,即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时间增加会导致我们的幸福感全面下降,现在有科学来证明这一点。
牛津互联网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调查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8万名志愿者的情绪 健康 ,以了解社交媒体的使用如何影响他们的幸福水平。
也许毫不奇怪,他们发现花在滚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长,幸福感就越低。正如牛津大学所解释的那样,不同人群经历负面后果的年龄范围有所不同,但总体影响是明确的。使用社交媒体,特别是在较高的比率下,显示出与负面情绪反应的密切联系。
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情绪反应背后的确切机制是什么。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感觉不好,那就登录吧。
哈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情况
哈勃太空望远镜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恒星是在宇宙诞生后大约40亿年后在夜空中燃烧。至少,在2020年3月之前是这样的,当时通过哈勃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和来自宇宙的协助,这一记录被打破了。
正如NASA所解释的那样,哈勃将其轨道上的“眼睛”对准了一个被称为WHL0137-08的巨大星系团附近,得到了比它所期望的更多的东西。这个星系团是如此巨大,携带如此多的质量,以至于它弯曲了周围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光线像穿过一个放大镜一样弯曲。
这种现象为天文学家所熟知,被称为引力透镜。从本质上讲,这种透镜效应抓住了一颗恒星,而这颗恒星从各方面来说都在哈勃的可见范围之外,并将其拉近了数十亿光年。这颗被天文学家昵称为Earendel的恒星实际上并没有被移动,而且很可能已经“亡”,但它的光线仍然在向我们飞来,通过一个宇宙巧合,我们能够看到它。
2022 年 AIMBE Fellow 大名单公布:39 位华人学者当选,占比 25%
近日,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简称“AIMBE”)公布了2022年全球新当选的153名会士名单,表彰其在医学和生物工程方面的杰出成就。
据雷峰网统计,其有39位华人学者当选,占比已经达到25%。
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会士(AIMBE Fellow)是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内的专业荣誉之一。
目前,AIMBE Fellow成员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8位获得科学、技术与创新奖章的成员、201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01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4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以下为就职于国内单位的学者名单:
陈学思
陈学思,科学院院士,科学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生物高分子研究组组长 。
1988年从科学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后在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陈学思回到科学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指导教师,从事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和物缓释、聚乳酸和聚-己内酯产业化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16年,陈学思入选生物材料与工程联合会会士 ,2019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
陈学思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 科技 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中心项目等。同浙江海正合作实现了1.5万吨聚乳酸产业化,技术水平达到了领先。
入选理由:在开发用于基因和物递送、纳米医学、组织工程以及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方面做出贡献。
马光辉
马光辉,科学院院士,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颗粒学会副理事长,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1984年,马光辉公派留学日本群马大学,获得纤维高分子工学科学士学位;1990和1993年分别获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工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光辉在东京农工大学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担任助理。2001年回国后入选中科院“百人”,任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国后,马光辉主要从事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蛋白质/分离介质、缓控释物载体、免疫佐剂(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
据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消息,马光辉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8项,专利授权12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
入选理由:通过创新的膜乳化技术和生物医学配方的颗粒系统设计,在生物工程方面做出贡献。
聂广军
聂广军,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国科大特聘, 科技 部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学会纳米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2年,聂广军于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McGill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8年回国后,在纳米科学中心建立了“纳米生物学和纳米生物材料”实验室,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肿瘤纳米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生物效应等。
据纳米科学中心消息,聂广军共申请抗肿瘤应用等相关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美国授权专利3项,日本专利1项,专利转让2项)。
入选理由:为肿瘤微环境调节纳米物和智能抗肿瘤纳米机器人的开发做出杰出贡献。
高维强
高维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冠名讲席、博士生导师,癌基因及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主任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Med-X研究院副,Med-X-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
1982年,高维强本科毕业于,同年进入中科院就读研究生并入选CUSBEA项目,1983年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及洛克菲勒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3-2010年,历任美国Genentech公司科学家/实验室主任、资深科学家。期间于2003年荣获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青”。
2010年回国。担任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现正承担 科技 部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也是上海市教委肿瘤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和上海市卫计委重中之重临床肿瘤重点学科负责人。
高维强长期致力于“干细胞与组织发育修复”和“肿瘤发生发展(包括肿瘤干细胞)”机制研究。近年来聚焦肿瘤干细胞、耐性、诊断和靶向治疗的 探索 以及神经损伤修复和内耳毛细胞发育再生的研究。
入选理由:对干细胞、组织再生和针对退行性疾病与肿瘤干细胞的转化医学做出贡献。
张灿
张灿,科大学物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高端物制剂与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副主编、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学会纳米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临床物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大学学报编委和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年,张灿获得化学系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学士;2000年获得科大学物化学专业硕士;2003年获得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专业博士。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新型用高分子材料和创新物的研究。
曾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 科技 部新创制重大专项、新创制重大专项关键技术子课题, 科技 部交流重点项目、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点项目等4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项,主译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
入选理由:对细胞治疗和转化研究做出贡献。
王梅云
王梅云,河南省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访问,国内首位磁共振学会认证讲师、美国放射学院首批影像讲师培训人员。
王梅云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研究、磁共振新技术的应用,曾主编《医学影像专业英语教程》1部,参编专著8部。近年来相继获得全国 科技 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 科技 专家、河南省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入选理由:对 探索 并拓展多模式成像技术在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价值做出贡献。
汤启宇 (Raymond Kai-yu Tong)
汤启宇,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
1999年,汤启宇获得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BCI)、神经工程、功能性电(FES)和中风大鼠模型等。
2013年,他获得十大杰出青年()奖,研究成果获得了第44届日内瓦发明展金奖,2016年应邀参加达沃斯作技术报告。
入选理由:研发“希望之手”上肢康复仪用于中风康复,创办个生物医学工程系。
姚建华
姚建华,腾讯AI Lab AI医疗首席科学家,拥有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学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姚建华在精准医疗,影像分析、病理图像处理,肿瘤生长预测、以及手术导航取得过突出成绩。同时,姚建华担任IEEE JBHI副主编,负责编辑多部AI影像特刊和担任多个AI顶会的Area Chair,并组织多次医疗影像学术研讨会。在期刊和顶会上发表论文超过350篇,被引用超过14000次,h-index指数47。
加入腾讯AI Lab以来,姚建华带领团队发布多项研究与应用成果,包括获批进入临床应用的智能显微镜;为腾讯的影像产品“腾讯觅影”提供技术和方案;与钟南山团队合作开发的重症预测模型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并在全球80多个使用。未来,姚建华还将带领团队深入AI+生命科学方向。
入选理由:对生物医学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临床服务和商业开发做出贡献。
全部入选华人名单如下:
科学院陈学思
科学院马光辉
纳米科学技术中心聂广军
上海交通大学高维强
科大学张灿
河南省医院主任王梅云
大学汤启宇
腾讯AI Lab姚建华
雅培Qiaoqiao Ruan
雅培Tao Xin
特拉华大学Liyun Wang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Wenyi Wei
美国西北大学Hao F. Zhang
OncoC4公司Pan Zheng
圣斯大学Quing Zhu
西门子医疗Rui Liao
梅隆大学Jian Ma
休斯敦大学Ji Chen
俄克拉荷马大学Wei R Chen
特拉华大学Wilfred Chen
宾夕法尼亚大学Youhai H. Chen
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Jianlin Cheng
南卫理公会大学Jung-Chih Chiao
范德堡大学Zhaohua Ding
俄亥俄州州立大学Yizhou Dong
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Jean Gao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Gang Han
波士顿大学Xue Han
得克萨斯A&M大学Shuiwang Ji
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St Jiang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Yuanpei Li
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Chang Liu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Clei Liu
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Wendy Liu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Xiaole S. Liu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Ting Lu
雪城大学Dacheng Ren
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Stephen T. Wong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Nianqiang Wu
软科学校排名
软科学校排名如下:
在“双”建设和本科教育的战略背景下,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能力,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的呼声日益高涨,地方高校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3月30日,软科正式发布了2023软科大学排名,其中不少地方高校凭借强劲实力上榜,展示出地方高校建设,大有可为。
地方高校百强中,南方科技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夺得三甲,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紧随其后,南京师范大学、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深圳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跻身地方高校排名前列,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5所类高校表现优异。
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新晋“双”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主榜33名)与上海科技大学(主榜45名)突出重围。年轻高校表现可圈可点,百年学府更彰显其冲击、砥砺向前的底蕴与实力。
苏州大学(主榜40名)在地方高校排名中位列第二,在竞争力、师资规模与结构、高端人才模块表现优异。苏大坚持人才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汇聚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队伍。
2022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苏州大学有26人次入选,入选人次排名内地高校第5名,仅位于清华大学、湖学、大学、浙江大学,体现出苏大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苏大深入实施化战略,有效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影响力:创办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发起成立—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获批建立-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联合实验室......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铸就了苏州大学昂扬的姿态,如今,苏大已成为国内高校快速发展的新之一。
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20000元/年,其它各专业学费均为8000元/年。郑州轻工业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是河南省和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创建于1977年,时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原隶属轻工业部,是中南地区的轻工类本科高校;1998年转属河南省,同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成为河南省和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2018年经批准,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2020年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2年11月,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学校杜淼入选“交叉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这是学校教师首次入选“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