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什么时候入伏 2021入伏是几月几日
2021什么时候入伏
几号入伏2021年几号出伏 几号入伏2021年几号初伏
几号入伏2021年几号出伏 几号入伏2021年几号初伏
2021年7月11日入伏。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一入伏就很热了吗?
比较热了,但不是最热的时候。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值,天气就最热。
入伏防暑小知识:
1、洗温水浴散热更快
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温水浴,因为洗温水浴散热更快,而且浴后会让人感觉通体清爽。
2、口渴后不宜狂饮
夏天喝水要及时,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科学的做法是每日清晨醒来喝一杯凉开水(约200毫升),上午2杯-3杯,下午3杯-4杯,晚上临睡前再喝一杯,老年人半夜醒来上厕所后,再喝点水。饮水分多次饮,慢慢地喝,不要暴饮。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3、让室内空气对流
尽量使室内空气对流,这样就可以让流动的风使房子降温,除了节省电费以外,还有利於人体健康,一举两得!
4、多蔬果,少油腻食物
夏季蔬菜瓜果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市面上常见的苦瓜、冬瓜、番茄、丝瓜、南瓜、黄瓜、西瓜等,有清凉祛暑的作用。一些深色的果蔬,如胡萝卜、芒果、红黄番茄等,它们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及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吃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人们会感到腹胀,不思饮食、疲倦感加重。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平和为主。
5、喝热茶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绝妙良方。
2021年什么时候入伏?
2021年7月11日开始入伏,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2021年7月11日入伏。入伏是指初伏、头伏,是三伏天的天,其中7月11日入伏,7月12日为初伏第2天,7月13日为初伏第3天,7月14日为初伏第4天,7月15日为初伏第5天,7月16日为初伏第6天,7月17日为初伏第6天,以此来推算7月20日为初伏第10天,也是头伏的一天。
2021年入伏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是2021年7月21日入伏,一个是2021年7月11日入伏。这个和入伏时间的算法“夏至三庚”有关,“夏至三庚”即从夏至开始起的第3个“庚日”。
因为2021年夏至日是在6月21日,干支纪日法上这一天是甲午月 庚子日,如果将这一天也算作一个“庚日”,那么入伏的时间就是2021年7月11日。庚日即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
2021年7月11日入伏。
应该是7月21日进入初伏。
三伏天时间表2021初伏
2021年从7月11日(星期日)开始入伏,总时长为40天左右的时间,到8月下旬结束。
1.初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2.初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3.初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4.初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5.初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6.初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7.初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8.初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9.初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10.初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2021年什么时候进伏天
2021年夏天入伏天是在7月11日这一天,农历2021年六月初二,辛丑牛年 乙未月 庚申日。三伏天是根据夏至节气的日期以及干支纪日的日期去算的,“夏至三庚入伏”也就是夏至节气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入伏,而从日历上可以看出,2021年夏天将在7月11日这天入伏。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传统节气之一,表示夏天正式到来的节气,之后全国会进入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而三伏天又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夏至三庚入伏”的意思就是说夏至日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头一天。“庚”在天干中排第七,而“五行”当中金最怕火,所以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以前的时候,历法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再和农历24节气的纪年法合并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阴历(农历)。“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以我们现在在日历上也能看到“乙未月 庚申日”之类的标注,这个就是干支纪年法。
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
1、遮阳伞
出行时要躲避烈日,可以戴遮阳帽,墨镜,打遮阳伞。行走时尽量走阴凉的地方,出门涂防晒霜。
2、多喝水
夏季出汗较多,多喝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补充盐和矿物质。
3、喝降温汤
多喝降温饮品,一些饮品能有效降低体内热量,是预防中暑不错的选择,例如,凉绿豆汤、凉山楂汁、凉金银花茶、凉的菊花茶、西瓜、黄瓜、西红柿等。
4、充足睡眠
保持充足睡眠,夏天日长夜短,加之气温高、人体代谢较快,很容易造成睡眠不足,从而造成精神萎靡,容易诱发中暑,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睡眠。
5、穿宽松衣服
穿宽松衣服外出时,不要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不能及时排汗散热,多穿棉、麻、丝类宜吸汗的衣物。
6、少食多餐
应少食多餐,当吃的东西越多时,所摄入的热量也越多,如果选择少食多餐可以分散集中的热量摄入。
7、抹风油精
涂抹风油精防中暑,高温天气出门前可在人中、太阳穴、印堂处涂点风油精,可有效预防中暑。
8、避免阳光下工作
避免在正午工作,正午太阳光最强,温度,工作的人们避开这段时间,另外不要连续工作,工作强度大也是诱发中暑的原因之一。
三伏天时间表2021初伏是哪天
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具体三伏天时间表: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10天);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20天);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10天)。
初伏是什么意思?
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
初伏,按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湿度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初伏吃饺子习俗: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三庚与三伏: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1年初伏中伏末伏是哪天
初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7月3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31日-2021年8月9日,共1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计算方法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地支的数字是12个,“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
三伏中以中伏最热。
俗话说热在中伏,2021年中伏从7月31日开始,总共10天。在这个三伏的3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的10天是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值,天气就最热。
2021三伏天养生原则
1、 起居调整
夏季的光照时间长,所以入睡时间会较晚些,但切记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进行晨运,在安排锻炼的时候,要避开烈日之时,注重加强防护。午饭后,需要安排小憩,30分钟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
夏日容易受到风寒湿气入侵,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在空调房里,不宜室内外温过大。夏天出汗比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湿衣容易使人得病。
2、 饮食调整
三伏天饮食要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夏天暑湿重,湿气容易困于脾。同时,在夏季人们容易吃冷饮雪糕之类的冷食,特别容易肠胃,容易出现胃部疾病。所以,建议三伏天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红豆粥、绿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3、 运动调整
夏天运动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快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可以选择慢跑、瑜伽、散步等一些有氧运动。当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切记不能运动后立即喝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则容易诱发寒湿麻痹症等一些疾病产生。
4、 三伏天“冬病夏治”
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利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上食疗、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一些慢行疾病。冬季的疾病很多是因为阳虚盛引起的,而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调理身体的时期。这时候,冬病夏治就不能吃任何寒凉食物,要以温补方式驱寒气。
“冬病夏治”该如何治疗疾病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足的时候,可以通过阳性物敷贴在人体相应穴位上,当人体毛孔张开时,有利于物的吸收,从而逼走人体的寒湿,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不仅是可以用三伏贴,还有三伏天针灸、拔火罐、穴位注射、艾灸等等,根据不同的病症喝体质的不同,选择的治疗方式也会不同。
“冬病夏治”治疗疾病涉及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腰痛等。
2021年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共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的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入伏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入伏养生食物
入伏可以吃一些解暑的瓜果,比如苦瓜、黄瓜,都是应季的蔬菜,而且还富含维生素,是解暑的。
苦瓜
苦瓜是清热下火的之菜。苦瓜有排毒,降温,防署的功效,另外,苦瓜还富含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美容养颜护肤的效果。
番茄
番茄是夏季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蔬菜,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是女孩子美白护肤的蔬菜。另外,番茄还有杀菌,防癌,凉血,清胃健脾之功效。夏天食用番茄,还可以防暑。
黄瓜
黄瓜中含有粗纤维、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消肿利尿,治咽喉肿痛,四肢浮肿、热痢便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还有减肥疗效,夏季蔬菜,黄瓜是不可或缺的。
芹菜
芹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P的含量较多。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的含量更是高于一般绿色蔬菜,芹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用价值。芹菜还是凉性蔬菜,夏天可以根据饮食爱好适当食用。
2021头伏是几号开始
2021年7月11日开始头伏。
初伏,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天。 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
初伏,按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湿度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伏天饮食:
头伏食物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在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饺子一模一样。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以上可见老人吃饺子历史之悠久。
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制作瓜馅的锅贴饺子。
锅贴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六十多年前,那时我家人口多,每到夏天就在小四合院中用砖垒搭个小土锅灶,灶下点燃着劈柴,灶上放着个大铛,母亲在铛上抹层油后,把包好的饺子码满大铛,盖上个盖儿,先用旺火再用微火,只十几分钟就烙熟一锅,将那饺子蘸些醋一吃,那黄焦酥香的锅贴可真馋人呀!当年在院中帮助擦瓜丝吃锅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如今高低档的饺子品种多彩多样,头伏之时,如不愿动手自制,还可以去买各种冰饺或去饺子馆吃,当然,那味道是不如自家的吃得香爽有味啦。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的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古时做面汤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这种制汤面方法类似山西刀削面。到了晋代人们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不托”。北宋时期已制作成长条面,称为“索面”,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机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两样面条等多种。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时有书论述是:“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
老人二伏时不但爱吃过凉水的猪肉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儿的锅里挑的热炸酱面、麻酱面。那时还常吃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还有如今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
所谓荤油即熬制好的猪油,腌汤是将头年腌咸菜剩下
的汤加花椒大料经火上熬制而成,此荤油腌汤配些菜码儿拌食,非常滑润好吃爽口,那可是旧时伏天的美食呀。
“羊肉氽面”则始源于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浇面,以胡椒、盐、醋调汁能补中益气的记述。老人多选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炖七八成熟,然后切成丁加入已泡发好的干虾米、口蘑、黄花、与姜片、花椒盐、酱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汤浇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腻,补气补血,食后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时节老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至唐宋代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及薄饼等。
老时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以制作千层饼为主,供应平民买食,持家的主妇们一年四季经常要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脂油渣饼、麻酱糖饼等作为主食。在三伏天时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老三伏天的食俗,虽没大鱼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很值得传承下去,推而广之。
2021年什么时候数伏
2021年7月11日开始数伏,具体时间为:头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的界定:
头伏、中伏和未伏的统称。每一年头伏、未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一。三伏的实际时间是由节令的时间和干支纪日的时间相互配合来决策的。庚,在天干地支中排序第七,在与五行配搭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渐削减,因而古代人以庚日来计“伏”。在我国传统式的测算方式要求,小暑之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各自为头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刚开始时间,寒露之后的个庚日为未伏(三伏)的天。每一年三伏天时间段长度不一样,如中伏在立立秋后完毕,便是30天;如中伏在寒露前完毕,便是40天(中伏20 天)。
三伏天具体含义:
初伏
初伏也称头伏,夏至1后第三个庚日2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天。
中伏
中付也称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末伏也称终伏,立秋后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三伏天起源: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为什么热?
据专家介绍说,“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首先这与太阳的角度有关。每年的夏天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上,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小,到达地面的多。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同时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地面辐射增温。其次,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阳光接近直射的日子,但由于夏至时,地表湿度较小,地面吸收的热量晚上会散发一大部分,所以并不是最热。而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峰,天气也就最热了。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