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农历及节气是怎么算出来的?
每年阴历是谁算出来的(每年的阴历生日怎么算)
每年阴历是谁算出来的(每年的阴历生日怎么算)
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它反映了太阳的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1~2天。
是由谁或哪个机构编制的?
在古华夏先哲巫毉认为,我们人类与天地是不分开的,是天地人合一,月亮(阴)是关系着生命的蕴育,太阳(阳)是关系着生命的成长。先哲巫毉(毉是古代能通神灵的医生,现代留存的古医典中的时间全是甲子记年法)认为必须用阴阳之气交汇交感来指导我们民族的生活,以使我们民族生存生活符合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水火无伤。
因此,我们的先人仔细观察夜晚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发现此变化在29日与30日之间(按现代人测算,一个月亮的圆缺变化即朔望月平均值为29.5306日),于是,先人制定了月的时间概念,当月亮的圆缺变化一次为29天时定为小月,当月亮的圆缺变化一次为30天时定为大月。
同时我们的先人仔细观测太阳的运行变化规律,用土圭或立杆测日影,在白天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或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交替一次定为一年(现代人定义一回归年=365.2422日)。其中白天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它预示着寒冷的日子的来临,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它预示着酷热的日子的来临。农历历法据说是黄帝最初编制的,至于具体是谁编的已经不可考了。但农历出现后,还不完善。主要是闰月的设置方面:
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月、历年,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扩展资料:
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地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地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你好,亲,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到达后,汤若望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
公元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后来,汤若望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
现在使用的农历是德国人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编制的。
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的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到,1622年以传教士身份进入,经徐光启为官员。
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时在明朝崇祯年间。
明崇祯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清人入关后,汤若望依旧被重用,1644年他编制的历法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叫做《时宪历》,他本人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
遗憾的是,功劳巨大的汤若望遭到朝中奸臣嫉恨和诬告,汤若望被判凌迟处决。预备行刑时,突然爆发,朝廷害怕了,赶紧释放了汤若望。
并不是没有老黄历,但都不准确,常常错乱,汤若望的《时宪历》经过实践检验,终获胜利。
汤若望在生活了47年,1666年8月病逝于,至没有回过自己的祖国。
1668年康熙为汤若望,1670年再度发诏,颁用《时宪历》,沿用至今,谓之农历。
上面那个说“由科学院及所隶属的天文台确定编制”的也不想想科学院年龄还没农历年龄大,你的时间是倒流的么?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公历2018.02.16~2019.02.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农历其时就是夏历。早在夏商周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这种历法。只不过是在的时候给改成了农历。农历是以月亮的盈亏作为一个月的历法。和农时有时不太吻合。在以前都称成为夏历。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的历法。夏利也叫阴历。是以太阴就是月亮盈亏为一个月的历法。
你好,亲,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到达后,汤若望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
公元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后来,汤若望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
农历的发展历史: 农历最最最开始(三个最以表尊重)是叫黄历,相传是由黄帝发明的,故称“黄历”
到了禹(夏朝的开国明主)时期,一个叫【万年】的人改编成了“万年历”又熟称“夏历 3.西汉时期“太初历”,大的改动。加入天干地支,次改革。 4.南朝齐“大明历”祖冲之撰,第二次大的改革,引用“岁”概念,计算的更加准确 5.唐朝,“戊寅元历”博仁钧和崔善为创,第三次改革 6.南宋,”统天历”杨忠辅撰,最的回归年长度:365.2425日 7.元朝,“授时历”许衡,郭守敬撰,第四次大改革 8.清朝,“时宪历”又称崇祯历,(崇祯历没颁布明朝就没了,清朝改名为时宪历)废“平气”,采“定气”第五次大改革。 #. 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新历法,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参与编译,结合西方天文知识编纂出《崇祯历书》 明灭,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删改至103卷呈进清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后改为“时宪历”至此沿用至今, . 所以农历是人发明的。 参考资料:历法
你好,亲,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到达后,汤若望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
公元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后来,汤若望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
农历这个词是 建国时候 才有的 , 以前叫夏历 新时候因为 夏 这个词 是封建的, 新 农民当家 做主, 还有 还能指导农民耕种 所以就改为农历 。
希望采纳
农历农历嘛 自古中农轻商的,农业很发达,不是有那么句话嘛:劳动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哒~ 呵呵 查不到发明者了,姑且说是劳动吧~
历来就是按农历计算日期的,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阳历才是后来进入的。
翻开日历一看,显眼的大号字是表示公历的日期,下面还有一行小号字也表示同一天的日期,这就是我国特有的日历——农历,也称作夏历或阴历。“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圆缺,这在古代人看来,也是自然界中相当稳定的一种周期现象,所以,阴历就是以这种圆缺变化的周期来计算时间的,月亮在我国古代叫作太阴,所以由此得来的日历便叫做太阴历,即阴历。
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也不是“天”的整数倍,约为29天半的时间。据现代的测量,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29.530589天,合29天12小时44分3秒。古时编排阴历时,人们是怎样确定每月的日数呢?又怎样和阳历协调起来呢?
据史料记载,人们最初采用的日历不是阳历而是阴历。当时他们已经知道,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是29天半,因此规定每月的时间轮流地算作29天和30天。29天是小月,30天是大月。这种计算方法1年只有354天,这样,在1年的时间里,阳历和阴历就要相11天。
为了消除阴历和阳历一年的时间异,各国太阴历都有自己的一套修正方法。比如早年的阴历,把每年轮流算作354天和355天。这样也造成了阴历与阳历约11天之,在公历的33年中,徒们就要过上34.个年。如果已经知道某一件事发生在年的某年、某月、某日,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说出那一天的月相,但是那时到底是冬天还是夏天,只有经过一番复杂的计算,才能回答出来。
我国采用的阴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阴历,而是“阴阳历”。它既采用月相来计算日期,同时又采用闰月的方法与太阳年协调一致。
由于阴阳二历每年相约11天,3年就相约1个月。为了能使这种历法适应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于是规定每两年或3年增加1个闰月,每19年设置7个闰月。19年为一个闰章,81章为一统,3统为一元,每元是4617年,元之后,又周而复始。
阴阳历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了,早在黄帝时代,已经知道1年有365.25日,1月是29日,一年有12月,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我国古代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比如我国采用19年7闰的方法,要比希腊早几百年,这说明我国古代历法是很先进的。西汉末年,刘歆依据邓平的《太初历》而改的三统历,南齐祖冲之编的大明历,唐朝傅仁钧编制的戌寅元历,都是有名的阴阳历。
阴阳历经过历代历法家的整理修改,在我国一直沿用到现在。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和许多农谚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因此人们也管它叫农历。
在世界上真正的阴历早巳废止了,但在我国为了不打破传统的习惯,阴阳历一直保存下来。这就是日历上用小号字排印的农历的日子。
各自有各自的力法成就,古巴比伦人创制了阴历,古代人也创制了阴历,大家殊途同归而已
应是古人发明的!
农历,是现今东亚地区民间传统广泛使用的阴阳合历。古代相传为黄帝时代或者夏朝创制,又称黄历、夏历,以外的语言和地区普遍称为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