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端游评测 >

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_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整理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内科学之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通过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有着桥梁性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在中医内科学的讲授和临床实习中,才能被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中医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从而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所以,中医内科学,在当前的考试中以及今后的临床上都是重中之重。

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_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整理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_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整理


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_大一中医学基础重点知识笔记整理


肺系病证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约为16分,占比约为19%,多考查疾病的病因病机、历史沿革、辨证要点、辨病、辨证及治法方,相似证型之间的治法与方或相同疾病之间的鉴别。重点考查:咳嗽、哮病、喘证、肺痈。我们在此把重点疾病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感冒

1.宋·《仁斋直指方》首先提出“感冒”病名。

2.病因病机:病因以风邪为主,病机为肺卫不固,卫表失和。

3.病位:肺卫。

4.分证论治: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

二、咳嗽

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2.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3.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情志;体质虚弱(多以肾为主),或病后体弱(多以肺为主)。

4.病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5.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6.治疗原则:外感咳嗽治应祛邪利肺为主,邪去则正安。用宜轻扬,当因势利导以宣畅肺气。外感咳嗽一般忌敛邪留寇,不宜过早使用固涩物。注意化痰顺气,痰清则气顺。

7.分证论治: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或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1.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2.病机:痰为夙根,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

4.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宿痰内伏于肺。

5.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清代李中梓在《证治汇补》中把哮病病因要点概括为“外有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

6.鉴别:哮指声响言,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喘指气息言,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7.分证论治:

【发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或生脉饮;

【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提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2.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3.病理性质: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4.喘证的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常累及到心。出现面、唇、指甲 青紫,甚至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等危重局面。

5.治疗: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在肺肾,以培补摄纳为主。

6.分证论治:

【实喘】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水饮凌心——温阳利水,泻肺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合蛤蚧粉。

五、肺胀

1.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2.基本病机:本虚标实,肺、肾、心、脾气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二者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复感外邪诱发,致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关键是肺叶胀满,不能敛降。日久累及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3.分证论治:

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参蛤散合补虚汤或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中医基础知识

气血生化之源在于脾胃。所以脾胃强健了气血自然就足了。脾主四肢。四肢健脾胃就强健了。所以要锻炼身体。多运动。因七情中思伤脾。所以心态要放好。不要老想太多没用的事。脾胃强健了气血不足不用吃也能自愈。

人骨206块,颅骨29块,胸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262|八纲辨证——《中医学基础知识》读书笔记(十三)

八纲辨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它是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入手,概括了疾病的类别(阴证、阳证),病变部位的深浅(表证、里证),疾病的性质(寒证、热证),邪正的盛衰(实证、虚证)。这里,阴阳两纲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一、表里

凡病在皮肤、肌腠、经络,病位较浅者属表证,为外感病的初期,一般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其中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病在腑、骨髓,病位较深者属里证,一类是由于表证未解、病邪入里所致,一类是由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而腑功能失调所致。里证分为里寒、里热、里虚、里实。表里可以互相转换。表证是以恶寒发热同时出现为主,里证是以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恶寒出现。

二、寒热

以其致病因素的不同和症候表现的异,而有机体阳气不足、功能衰退,或感受寒邪而病者称为寒证;机体阳气过盛、功能亢进,或感受热邪而病者称为热证。寒热可以互相转化、相互参杂,可以从口渴与否、面部颜色白与潮红、四肢冷暖、二便稀溏与燥结、舌淡白与红,脉迟与数等综合判断。

三、虚实

所谓虚实,是指正气不足则虚,即精气夺则虚,多因先天禀赋不强,或后天失于调养等致阴阳气血亏损、腑功能衰退所致,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邪气过盛则实,即邪气盛则实,一方面为外邪侵入,另一方面为痰饮、淤血、水湿、虫积等病邪留存体内所致。

四、阴阳

《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其中阴证表现为抑制、沉静、衰减、不足;阳证表现为兴奋、亢进、有余等。

当然,可以从其他六纲分类后再别阴阳亦是如此。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是什么?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是:

1、中医学是发祥于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清·叶天士——《温热论》;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清·薛生白——《湿热条辨》;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的依据。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有哪些?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章节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其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是指导后续中医学课程学习的前提。

中医学的概括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寿夭

在中医事业单位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约占中医学的13%,其中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在历年考试中考查较少,多为A1型题,喜欢考查:养生原则。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掌握本章的考查方式,的老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养生与寿夭的常考知识点结合例题做了如下总结。

考点一:养生的原则

养生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考查方式多和养生的方法相混淆。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的原则:

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

C.保精固肾 D.锻炼身体

1.:D。

考点二:养生的方法

1.扶助机体正气:①顺应自然;②调畅情志;③饮食有节;④起居有常;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物预防。

该考点多和养生的原则相混淆,另外直接考查扶助机体正气及防止病邪侵害对应的具体养生方法。

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形神共养

C.饮食有节 D.锻炼身体

1.:B。

2.下列哪项不属于扶助机体正气的养生方法:

A.调畅情志 B.饮食有节

C.物预防 D.锻炼身体

2.:C。

考点三:寿夭的规律

《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经脉空虚;百岁,五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该考点常结合内经原文考查,让我们判断各年龄段生理情况。

例题:

1.《灵枢·天年》中提出“好趋”是哪个年龄段: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1.:B。

2.《灵枢·天年》中提出六十岁的寿夭规律为:

A.肝气始衰 B.心气始衰

C.脾气虚 D.肺气衰

2.:B。

考点四: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1.阴阳失调、五虚衰、精气不足为本。

2.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该考点考查方式多为寿夭标和本对应的机制。

例题:

1.寿夭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分为表和本,下列不属于寿夭之本的是:

A.阴阳失调 B.五虚衰

C.精气不足 D.情志失调

1.: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